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xx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篇通讯的节选,记录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珠峰峰顶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三台阶”事件来表现中国人的顽强无畏,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来表现队员们的自我牺牲精神。此外,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给人美的享受。
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文内涵,感悟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注意叙事的详略安排及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典题例析]
例题: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评点。
1、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2、(刘连满)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来。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语言品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的行动往往由人物的思想所决定,而本文在写作时本就由点及面,要赞扬的不只是三、四个登山队员,而是一个集体,因为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因而,概括精神时要注意不应只局限于个人品质的赞扬,而要将之升华到人类精神的高度。
[参考答案]
1、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
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7、斩钉截铁()
一、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此处隐藏18856个字……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习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习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